•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李理:世紀的葬禮——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

2011-10-11 13:03: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四、小結

  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大典,歷時一周,僅靈車就通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市,當時各國都派使節(jié)及專使前來出席,國民政府更是調動上至蔣介石夫婦,下至普遍民眾,全民參加這一宏大的歷史性葬禮。國民政府決定舉行奉安大典,不僅僅是要把孫中山的靈櫬,從北京的西山碧云寺,奉移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而應有著更深層的政治含意。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世紀的偉人,首創(chuàng)民國,奠定中國民主政治之基石。對于蔣介石來說,利用移靈奉安南京這樣的大動作,確立全國人民對孫中山的敬仰,統(tǒng)一思想于三民主義之下,有著非常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從另一角度來分析,蔣介石經歷了1927年的事變,不僅面臨堅決反共的一面,也面臨黨內不同政見的嚴重壓力,如汪精衛(wèi)、胡漢民等,同時,還面臨著新軍閥的斗爭。利用移靈奉安大典,樹立威信,顯然也是一個重要的策略手段。由蔣介石親自主持奉安大典,把孫中山靈櫬,奉移至作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安葬在舉世無雙的宏偉陵墓里,這無異是加強蔣介石“正統(tǒng)”形象的一次大好機會。蔣介石還想通過邀請宋慶齡參加奉安大典,進而爭取她的“回心轉意”,來拔高自己的“正統(tǒng)”形象。蔣介石有意借助此次奉安典禮,擴大自己的聲望及威信,并通過此次奉安典禮,加強與各外國勢力的友誼,這也是不言自明的。但單純地把奉安移靈大典,解釋為蔣介石“打孫中山的旗幟”也不為妥當。就蔣介石個人來講,他確實對孫中山先生非常尊重,也一直認為自己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理念的繼承者。另外,當時國民黨主要領導成員,對孫中山也都是敬重有加。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國民黨中央就做出決定,每星期一的早晨,各級黨部要做總理紀念周。此紀念周一直保留下來。蔣介石在潰退到臺灣后,先把日本人遺留的公民會館改稱為“中山堂”,后又用重金在臺北陽明山修筑中山樓,在仁愛路修建了國父紀念館,供臺灣人民紀念瞻仰。同時,臺灣政府,還將臺灣各大小城鎮(zhèn)重要街道中的一條,命名為“中山路”。即使是現(xiàn)在,在臺灣各地都留有國父銅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飽含了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意。這一切都說明,孫中山先生在中國近代革命中的歷史地位,確應有此禮遇。八十二年之后,僅用此短小篇文,以祭孫中山先生在天之靈。如若先生有知,想必會為中華民族今日之復興而驕傲不已。最后將拜倫的詩,獻給孫中山先生的在天之靈:

  你生命告終,威名卻樹立;
  你故鄉(xiāng)的歌曲謠謳,
  記述她英雄兒子的勝利,
  記述他刀劍的格斗,
  他建立的功勛,
  他打贏的戰(zhàn)役,
  他所奪回的自由!
       
(作者:李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韓國鮮文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