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地圖 | 關(guān)于我們 | 設(shè)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論壇 | 博客
官網(wǎng)首頁 | 新聞中心 | 關(guān)于論壇 | 最新播報 | 視頻·直播 | 重要發(fā)布 | 重要講話 | 人物訪談 | 嘉賓風采 | 論壇花絮 | 評論反應(yīng)
中國臺灣網(wǎng)專稿 | 主題論壇 | 論壇城市 | 現(xiàn)場圖片 | 背景資料 | 關(guān)注海西 | 閩臺交流 | BBS | VIP | 第三屆 第二屆 第一屆
  海峽論壇官方網(wǎng)站 -- 景點

福州三坊七巷

時間:2012-06-07 13:46   來源:聯(lián)合網(wǎng)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qū)。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里,那里便出現(xiàn)了一片陸路與河道并存的"開發(fā)區(qū)"。"安史之亂"中原混戰(zhàn),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選擇了這片平整的土地,開始了為新一輪創(chuàng)業(yè)而組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qū),便在南街附近生成,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三坊七巷街區(qū)。白墻瓦屋,布局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xiàn)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譽為規(guī)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靈,是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文儒坊 原始狀態(tài)下的文儒坊是一條穿過小山包的林蔭道。這些小山后來都被高大的風火墻圍進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蔭巷。當小山看不見,林蔭又消失的時候,坊內(nèi)住下的人物個個以"鴻儒"自居,于是改名為"儒林巷",進一步將"白丁"們拒之巷外。宋時,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國子監(jiān)祭酒鄭穆在此安居,里人學風日盛,巷人引為自豪大筆一揮改成了"文儒坊"。明清兩代文武官員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將張經(jīng),清代臺灣總兵甘國寶,清代五代世進士陳承裘,近代詩人張衍等。

  光祿坊 三坊之中靠南邊的光祿坊成名較晚。那時以光祿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師孟上任尹始為民辦實事。他擴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橋、辦教育興文化還救濟災民,民間口碑甚好。在擴建的鼓樓城門上添置沙漏計時器,在烏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請大文豪曾鞏作記,所作所為都表現(xiàn)出一種對進步文化科技的追求。當時的坊巷內(nèi)有一座"閩山保福寺",程太守常與文人詩友相會在此,寺僧出于對他的尊重,以當時最時尚的手法在懸崖石上鐫刻了"光祿吟臺"四字,無意間為程師孟也為寺廟留下了一方文化遺產(chǎn),還為這條小坊取了一個動聽又有文采的美名。 

  衣錦坊 舊名通潮巷,因為它是三坊七巷街區(qū)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時被河澤包圍著。據(jù)說,當年西湖的潮水與巷子里的溝渠相通,充滿鄉(xiāng)野情趣。到了宋代,水鄉(xiāng)的景致逐漸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當了大官,先是宋代陸蘊、陸藻兩兄弟衣錦還鄉(xiāng),后來明朝王益祥當了更大的江東提刑,為了榮耀鄉(xiāng)里,從此改名衣錦坊。 

  楊橋巷 今天的楊橋路在擴成馬路之前,叫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條小巷,因巷子通楊橋而俗名楊橋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稱叫"登俊坊"。在楊橋巷與南后街交叉處有林覺民故居,現(xiàn)為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冰心小時侯曾在這里住過,她在《我的故鄉(xiāng)》一文中,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 

  郎官巷 楊橋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兩側(cè)的土墻和板墻民居在古樸中含著純真。宋代筑成小巷之時,有劉濤一家數(shù)代世襲郎官一職榮耀鄉(xiāng)里,故有此名。宋代詩人陳烈,清代名人嚴復的故居也坐落院內(nèi)。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閩國之時,這里的居民住宅剛剛構(gòu)筑成小巷的模式,王審知的部將便在此募緣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屬的寺院。后不知毀于何時。雖然官方曾給它定名為"修文巷"、"興文巷",后又改為"文興里",但老百姓始終稱之為"塔巷"。他們將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結(jié)晶。清代,在巷內(nèi)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實。20世紀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 

  黃巷 據(jù)今1600多年的晉朝永嘉年間中原戰(zhàn)亂,乃是遷徙入閩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擇居,有一黃氏家族落戶于次,故有了黃巷名字的由來。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nèi)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lián)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nèi)。 

  安民巷 千年之前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農(nóng)民起義軍占領(lǐng)了閩都福州,在沒有電視、廣播和報紙的年代,為了宣告勝利、安撫百姓,防止謠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張榜"安民"。也許是義軍首領(lǐng)親自擇址,也許是下層官兵隨手張貼,總之,當時作為城鄉(xiāng)交接處部的一條無名小巷承載了這段歷史,它的名字也就與"安民"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宋元時代,多少官人為它改名換姓,最終仍以"安民巷"傳名人間。 

  宮巷 宮巷舊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極巷得名,是福州保護得最完整的古巷坊,也是三坊七巷里名人故居最多的一條巷。巷內(nèi)現(xiàn)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積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歷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內(nèi),如清兩江總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之子林聰彝,清海軍總長劉冠雄等。 

  吉庇巷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進士鄭性之未發(fā)跡時,受屠戶的凌辱。衣錦還鄉(xiāng)后,為泄私憤而仗斃奚落過他的屠戶。于是當年橫行街市的惡少生怕沖撞鄭性之而急避門戶,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諧音改巷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寧之意。 

  三坊七巷其實是人文景觀,其中的青石小巷、雕梁畫棟無不散發(fā)著古老的魅力,每個季節(jié)都可以去,看到巷子里的孩子們,曬太陽的老人們,仿佛又回到古老的時光里,紅墻青瓦,說不出的親切。 

  從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后講七巷,其實,從建筑位置來分析應(yīng)該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fā)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jié)構(gòu)的街區(qū)。經(jīng)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


分享到:
編輯:段方君

公告板 | 關(guān)于論壇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中國臺灣網(wǎng)專稿

更多>>評論反應(yīng)

更多>>嘉賓風采

更多>>論壇直通車

景點 美食 住宿 日程 交通 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