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東面的潯江岸畔,挺立著一座古塔,名曰東塔。它是廣西現(xiàn)存最高的古塔。
東塔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由知縣劉萬安倡議建立。建成二層之后,劉萬安病故,百姓們懷念他建塔功績和施行善政,于東塔旁立“遺愛碑”作紀念。崇禎年間,由御史與李仲熊、知府葛元政將塔建至力級。從初建塔至今,風雨滄桑,已歷400多年。
古人為何建東塔?有三說。一因塔形下圓而上尖,形狀似筆,人們稱塔為文筆。東塔建于潯江之畔,寓意是將文筆飽蘸潯江之水,譜寫桂平燦爛輝煌的文化和詩篇。另一說,桂平是個竹筏之地,黔郁雙江環(huán)繞城郭,相匯之水滾滾東流,竹筏極易被洪水沖走。建立東塔,像竹竿插住竹筏,使洪水無法沖走。這反映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再一說是求得四峰并峙,相互輝映。整個桂平市山峰林立,南有白石雙峰,西有西山、馬驪,北有紫荊、五指,唯獨東方缺少屏障和高峰,在東面建立東塔,讓塔尖直沖云霄,與群峰相對,達到四方平衡。
廣西境內(nèi)與東塔同時興建的古塔,很多已坍塌不存,而東塔建立后,歷經(jīng)地震的搖撼,雷電的襲擊,風雨的蕩滌卻巋然不動,是何奧秘?原來東塔極為雄偉堅實,全塔采用磚木結(jié)構(gòu),基底用每塊數(shù)百斤重的基石深砌至石層,基礎(chǔ)無比堅固。墻垣堅厚,底徑12米,墻厚4米,塔高50米,八面空心錐形,有門進出,每層均有通風之孔,每級的填心拱門漆以銀珠,八角用銅絲串吊風鈴,塔尖用千多斤重的銅葫蘆罩頂,起著防雷避電襲擊作用。
東塔四周的水光山色,景致天然。遠處,西山飄來松濤茶香;近處,潯江似碧玉羅帶,環(huán)繞塔旁。對岸的賓山,濃郁蔽日,充滿生機。而最令人神往的奇景是東塔回瀾。東塔回瀾是潯州八景之一。此景最妙處是四季有別,早晚不同。冬春晴天,早上旭日東升,塔影橫跨潯江,襯著緩流層疊的波浪,塔身上尖下圓,八面棱角光照不同,斜影返照對岸賓山的濃陰,這時陽光微紅,水色銀白,濃樹綠蔭回環(huán)起伏,便天然地形成五顏六色的百褶裙,時聚時散,在江水浮動,蔚為奇觀。夏日,江水暴漲,塔的上游是銅鼓灘,牙石作聲,漩渦倒轉(zhuǎn),驚濤回蕩,長達數(shù)里,把東塔在潯江江中的倒影分為幾節(jié),浮游江面,浪高處依稀可見塔尖,銅葫蘆也時隱時現(xiàn),隱多于現(xiàn)。別具一番奇異景象。秋日,和風日麗,晚霞夕陽斜照東塔,倒影返照潯江,波浪時起時伏,呈現(xiàn)著各種不同的變化。一忽兒塔影像九節(jié)鋼鞭,時斷時邊;一忽兒又像弧形彎子,酷彎子射月。(陳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