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全紀錄——還原、再現(xiàn)與揭秘

時間:2011-07-01 09:14   來源:新華網(wǎng)

  陳李相逢,為7年后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黨大業(yè),埋下了歷史伏筆。

  “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1916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fā)表《青春》一文,宣示一個古老民族的青春夢想。

  1917年,應蔡元培之邀,陳獨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之北遷。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一批知識分子成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也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也就在這一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彷徨和迷茫中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

  1918年11月,李大釗在天安門廣場發(fā)表《庶民的勝利》的演說。這篇著名的演說和他的另一篇文章《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刊登在1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志上。李大釗滿懷信心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現(xiàn)場聆聽李大釗演講的眾多青年人中,就有時年25歲的毛澤東。

  中國思想界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時候,中國的社會結構也在悄然間發(fā)生深刻變動。到1919年,中國的產(chǎn)業(yè)工人已達200多萬人。日益壯大的工人階級,成為繼知識分子之后,近代中國又一重要的社會力量。

  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列強把持下的所謂“和會”,不僅拒絕了作為戰(zhàn)勝國的中國提出的合理要求,反而將德國此前在中國山東獲得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