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導彈部隊的車隊在閱兵排練中行進

美國愛國者導彈發(fā)射瞬間 [資料圖片]
據(jù)《印度時報》11月26日報道,印軍將在下月使用國產裝備進行彈道導彈攔截試驗,希望在自己高擎核利劍的同時,也能手握反導盾牌,而處于不敗之地。
說自制導彈匹敵“愛國者”
據(jù)介紹,這次預定于12月初實施的反導試驗,將在位于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巴拉索爾基地展開。屆時,一枚模擬敵方襲擊的“大地”導彈將率先升空,設在80公里外惠勒島上的反導部隊立即使用遠程搜索雷達對其實施跟蹤,并選擇時機發(fā)射攔截導彈,在15~20公里的高度上準確摧毀目標。印度軍方稱,除預警雷達應用了部分進口技術外,其他系統(tǒng)核心組件全部自主生產。
各國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測試工作歷來低調謹慎,但印度當局此次卻一反常態(tài),提前多日公開了這次試驗的許多細節(jié),似乎已經穩(wěn)操勝券。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fā)展組織(DRDO)負責人V·K·薩拉斯瓦特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與去年11月底進行的首次試射相比(據(jù)稱“準確擊中目標”),新一輪嘗試的目的旨在檢驗“低高度截擊”能力,技術含量更高,使用的改進型導彈性能相當于美制“愛國者-3”。他還透露,科研人員已在“大地”導彈的基礎上開發(fā)了兩種不同攔截模式,剩余的試驗任務預計將在未來3年內全部完成。
發(fā)展前景難稱樂觀
出于對抗巴基斯坦的需要,新德里對導彈防御能力的追求由來已久。為此,印度軍方在加緊技術攻關的同時,也派出大批人員前往美國、以色列、俄羅斯等地考察,洽談同類武器系統(tǒng)的引進事宜。如果下月初的試驗能夠取得成功,無疑將對印度“土洋結合”、“兩條腿走路”的發(fā)展戰(zhàn)略起到極大激勵。
如果說不斷擴充的核武庫是印度戰(zhàn)略威懾的利劍,那么導彈防御系統(tǒng)就是其賴以護身的盾牌。軍事觀察家認為,反導技術的成熟,對印巴兩國的實力平衡將有顯著影響,不僅會鼓勵印度鋌而走險,更可能誘發(fā)激烈的軍備競賽,給南亞及周邊地區(qū)的安全構成威脅。
不過也有分析指出,印度版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真實水平不應被過分夸大。從技術角度看,其攔截導彈目前還處于使用液態(tài)燃料的階段,安全性和反應速度均不達標,除非敵人事先通氣,否則基本無法應付實戰(zhàn)。再者,彈道導彈防御是一個復雜的整體,除導彈以外還需要配備大型預警雷達、專用偵察衛(wèi)星和聯(lián)合指揮系統(tǒng)等,綜合難度之高連美國都沒有完全掌握,以印度的科研和經濟實力而言更是力不從心。
其實,熟悉內情的印度軍方也私下承認,12月的試驗只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表演”,即便今后幾年內的發(fā)射任務全部順利實現(xiàn),自己距離獲得真正可靠的“反導盾牌”依然遙遠。(中國軍工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