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雞美食知多少
三杯雞發(fā)源于江西省,相傳與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關(guān)。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江西老婆婆得知文天祥即將被殺,就帶了一只雞和一壺酒來獄中探望。在獄卒老鄉(xiāng)幫助下,老婆婆見到了文天祥。她把帶的雞切成塊,在瓦缽中倒上三杯米酒,并用小火煨制,隨后將這道菜獻給文天祥。獄卒回到老家江西寧都后,每逢文天祥祭日,必用這道菜祭奠他。后來,廚師將三杯酒改成一杯甜酒釀、一杯醬油、一杯豬油,并用江西寧都特產(chǎn)的寧都黃雞做原料,便成為如今知名的三杯雞。
此菜后成為贛菜經(jīng)典,并入選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chuàng)新菜單。它同樣流傳到臺灣,成為臺菜的代表性菜品。客家人將做法帶至臺灣,經(jīng)改良創(chuàng)新,用臺灣米酒代替甜酒釀、黑麻油(或香油)代替豬油,同時加入羅勒(九層塔)提升香氣,菜肴便有了臺灣風味,如今兩岸做法小有差別,同樣風味綿長。
臺灣麻油雞則源自川菜,以雞腿為主料,加入芝麻油烹制而成。臺式麻油雞主要材料只有麻油、土雞和老姜三樣。麻油指的是胡麻油,但并非大陸西北和內(nèi)蒙古一帶的亞麻籽油,而是將黑芝麻焙炒后冷壓所得之油,色澤深褐近乎黑,香氣馥郁濃厚,故而得名。
臺灣鄉(xiāng)親相信麻油雞可以溫補,為冬令進補佳肴;婦女產(chǎn)后“坐月子”,更是非吃麻油雞不可。因為麻油能夠幫助子宮收縮,雞肉也有滋補身體之效,而老姜能驅(qū)寒除濕、行氣活血,民間認為孕婦分娩時吸入不少“風”,多吃點老姜可以去風。
桶仔雞是臺灣知名民間小吃,幾乎遍布各美食販售渠道,它通過密閉式的燜烤原理,讓食物烤出來不發(fā)黑、不沾炭灰,皮層酥脆,外焦里嫩。鹽酥雞更是位居臺灣人最為熱愛的夜市小吃頭名,雞排名列第二,排名如此之高,雞美食在民眾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