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實,秦代對動物的利用至少達到12種。馬是一種戰(zhàn)略資源,因此占有特別地位;鹿、麂是野生動物,是體現狩獵行為的產品;魚鱉、雞羊屬于可食用動物;蚌貝等屬于裝飾品。天鵝、鶴等禽類動物較為罕見,在陵園7號坑展現的是人馴養(yǎng)禽類動物的場景,表現出人與禽類動物、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畫面。
△秦始皇兵馬俑/資料圖
無疑,在2000年前的秦代,人們馴養(yǎng)動物的種類不但增加很多,而且馴養(yǎng)動物的目的也從獲取肉食資源和祭祀擴展到休閑娛樂的精神領域。當然,一些動物骨骼因殘毀嚴重,出土后沒有鑒定,仍有待進一步保護和研究。
陜西省秦俑學研究會副會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說,人與動物自古難舍難分,動物世界與人類世界是相輔相成的。相較于古人的認知水平,如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理念在動物考古學興起后應當大力倡導。(本文來源:新華社、華商網)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