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1月20日消息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進行高中歷史課綱的微調,去掉其中具有“一邊一國”意識的用詞,引發(fā)各界討論。綠營強烈質疑馬英九執(zhí)政當局此舉是在“矮化”臺灣,走向“終極統(tǒng)一”。對此,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fā)表社論指出,社會上有些關于課程簡化的意見值得參考,但所謂“去臺灣化”的指控則毫無根據(jù),可說是無中生有、扭曲抹黑,令人遺憾。
社論說,當今臺灣大家在同一條船上,理應同舟共濟,實際上卻經常在意識形態(tài)上被撕裂、被分化;就此次微調而言,評論者如果沒有細看微調內容,就貿然在別人頭上戴帽子,等于在撕裂的傷口上加砍一刀,對于社會的和諧共處極為不利。
對于歷史科的微調,社論指出,(舊課綱)高一上學期臺灣的歷史被用人為的方式切割,造成歷史前后邏輯的斷裂。例如,從清朝統(tǒng)治到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之間,沒有提到甲午戰(zhàn)爭、清廷戰(zhàn)敗、割讓臺灣,學生如何了解臺灣為何突然落入日本統(tǒng)治?又例如,從日本統(tǒng)治到“光復”后的當代臺灣,課綱沒有提及如何對日抗戰(zhàn)、3000萬軍民死亡、上億人流離失所,學生如何了解為何臺灣又突然回歸到中國的版圖?
到了高一下學期教中國歷史的時候,以上提到這些影響臺灣至深的史實會出現(xiàn),但這時臺灣的歷史已經教完了。而且,現(xiàn)行中國歷史的課綱內容,極易造成連明朝、清朝和1949年之前“中華民國”歷史都是“外國歷史”的印象。這樣的課綱割裂了學生對臺灣歷史的認知,侵害了知識的連貫性,阻斷了正確資訊的獲取。
社論指出,基于上述缺失,臺灣教育部門進行課綱微調,我們認為是一件應該做,而且值得鼓勵的作為。事實上,從已公布的草案來看,此次課綱確屬微調,還沒有辦法矯正所有缺失,但至少已經踏出正確的一步。例如歷史課綱中加入臺灣和清末變法運動及革命運動的關系,包含孫中山赴臺尋求臺灣人支持,和臺灣人參與辛亥革命,如此可從臺灣史的角度來還原歷史原貌。
社論最后說,我們希望,政治人物不要再把課綱當作武器和工具,來發(fā)揚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而是應當將課綱回歸到傳播知識、載明真相、教育學子的原始目的。這次的課綱微調是臺教育主管部門將中學課綱由偏途導向正軌的開始,值得肯定。(中國臺灣網 扶海濤)
[ 責任編輯:扶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