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新華時評|以文明對話共繪人類文明新圖景

2025-07-13 20:4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 題:以文明對話共繪人類文明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董越 朱婉君

  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嘉賓深入交流、凝聚共識,成為文明互鑒的生動縮影。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加強文明對話、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正匯聚起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發(fā)展的時代合力。

  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文明交流互鑒是和平的紐帶。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歷史反復證明,一味強調文明之間的差異和分歧,甚至試圖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只會造成隔閡誤解,引發(fā)沖突矛盾,破壞世界和平。而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當前,地區(qū)沖突、局部戰(zhàn)爭此起彼伏,冷戰(zhàn)思維、霸權主義甚囂塵上,和平赤字有增無減,國際社會只有堅決反對“文明隔閡”“文明沖突”“文明優(yōu)越”等論調,秉持平等和尊重,增進文明對話,才能消弭隔閡、消除偏見,筑牢互信之基,保障共同安全。參加本次會議的《當代世界》(柬埔寨版)柬方主編興索萬表示,世界各國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獨立視角,具有多樣性和獨特性,應該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全球文明倡議倡導文明對話,所蘊含的包容精神正是各國攜手實現和平之道。

  文明交流互鑒是發(fā)展的動力。當今世界,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一方面,人類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諸如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氣候變化等挑戰(zhàn)困擾著全人類。應對共同挑戰(zhàn)、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將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增進文明對話,不僅有利于凝聚全人類意志,而且能夠匯聚不同文明的智慧和力量。不同文明間互相啟迪、共享成果,將提升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更有效地應對共同挑戰(zhàn)。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通過文明對話,交流思想,分享技術,將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攜手實現世界現代化。正如克羅地亞前總統伊沃·約西波維奇所說,只有通過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和不同社會團結一致攜手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危機和挑戰(zhàn)才能得到解決。

  文明交流互鑒是友誼的橋梁。從絲綢之路串起不同文明,到鄭和下西洋拓展中外文化交流,歷史雄辯地證明,開放促進相知、交流深化互信。今天,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500多個民族。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燦爛文明,并行不悖,交相輝映,使地球村多姿多彩,充滿活力,也使整個人類社會成為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通過文明對話,跨越差異,尋找共鳴,將助力各國人民相知相親。當前,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持續(xù)推動文化、藝術、體育、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將拓展各國人民相遇、相知、相親的通道,拉近民心,增進友誼。俄羅斯?jié)h學家、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副教授瑪麗亞·謝梅紐克說,文明交流互鑒能夠為各國增進相互了解、實現和平共處創(chuàng)造條件,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通過人文合作促進民心相通。

  中國始終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積極倡導者。中國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為破解人類文明發(fā)展困境、促進世界文明共存共榮提供更多選擇。從中國向世界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到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持續(xù)推動全球文明對話、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中國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積極踐行者。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活動,為不同文明搭建交流對話平臺;不斷擴大免簽“朋友圈”,促進中外人員在交流往來中領略不同文明的魅力;舉辦中外旅游年、文化節(jié)、青年藝術節(jié),開設孔子學院、魯班工坊,架起民心相通的橋梁……“中國近年在推動文明互鑒方面展現出的開放態(tài)度與實踐探索,為全球提供了重要范例!毕ED前總統普羅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說。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發(fā)展。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期待國際社會以此次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為契機,繼續(xù)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文明對話,進一步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完善機制平臺,探索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激發(fā)文明進步不竭動力,共同繪就人類文明新圖景。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