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要求

2020-02-25 11:3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要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有效應對各種重大突發(fā)事件,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是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必修課。

   準備能力:提前謀劃部署。準備能力是指針對可能發(fā)生的重大突發(fā)事件和需要承擔的急難險重任務,提前做好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準備的能力。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經常面臨各種風險,各種突發(fā)事件多發(fā)并發(fā),給社會正常運行帶來沖擊。“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準備能力體現(xiàn)的是領導干部的憂患意識和主動預防思維。毛澤東同志多次說過,不論任何工作,我們都要放在最壞的基礎上來設想,從最壞的可能性來想,來部署。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xiàn)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現(xiàn)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弊龊脩睖蕚,必須堅持底線思維,保持高線追求。我們要主動適應現(xiàn)代復雜條件下有效應對各種重大突發(fā)事件、圓滿處理各項急難險重任務的需要,構建實物儲備、合同儲備、能力儲備等各種方式為一體的立體化應急儲備體系,完善應急資源緊急征用和跨區(qū)域調度程序,做好應對極端情況下峰值需求的資源準備,做到備得足、找得到、調得快、用得好。

  洞察能力: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洞察能力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在紛繁復雜的局勢中抓住主要矛盾,從變化中把握發(fā)展趨勢的認知能力。洞察能力是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重要能力,它要求領導干部對內外部環(huán)境和實際情況有非常敏銳的感覺和非常準確的把握,能夠看到別人忽略的細節(jié),能夠推測出很多關聯(lián)的原因和因素,及時發(fā)現(xiàn)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隱患。古人云:“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倍床炝嶋H上就是對事物深邃的預見力。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xiàn)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fā)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绷暯娇倳洀娬{:“要加強城鄉(xiāng)安全風險辨識,全面開展城市風險點、危險源的普查,防止認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問題的發(fā)生!碧岣咛幚砑彪y險重任務的能力,首先得知道所在地區(qū)和部門可能出現(xiàn)的重大風險、需要處理的急難險重任務是什么,才能做到“對癥下藥”。

  決斷能力:快速形成方案。決斷能力是指面對錯綜復雜的局面,及時作出準確判斷和決策的能力。決斷的過程,就是明確任務的過程;只有任務明確了,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秴亲印ぶ伪吩唬骸坝帽,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于狐疑!泵鎸彪y險重情況,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資源有限,領導干部是在與時間賽跑,只有敢做決斷、做對決斷、做好決斷,才能盡快形成正確方案。毛澤東同志指出:“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编囆∑酵局赋觯骸拔业淖シň褪亲ヮ^頭,抓方針。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方針性的東西,這些我是要管的。”如果決策的方向錯了,解決問題的思路錯了,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竹籃打水一場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突發(fā)事件要臨危不懼、沉著冷靜、敢于負責,關鍵時刻要親臨現(xiàn)場、靠前指揮、果斷處置!碧岣邲Q斷力,領導干部既要有勇,又要有謀。一方面,要敢于擔當,勇挑重擔,“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面對復雜局面和棘手難題不是猶猶豫豫、優(yōu)柔寡斷、搖擺不定,而是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速戰(zhàn)速決。另一方面,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三思而后行”“謀定而后動”,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進而確定最優(yōu)的方案。

  組織能力:有序指揮調度。組織能力是指動員和帶領相關人員執(zhí)行決策方案、實現(xiàn)決策目標、完成工作任務,把戰(zhàn)略決策和預期目標變?yōu)楝F(xiàn)實結果的能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睕Q策決定了的事、布置了的工作,只有執(zhí)行到位了,才能產生實際的效果。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多做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的工作,多做統(tǒng)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進感情、激發(fā)動力的工作,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作為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組織指揮者,領導干部只有做好人員的科學分工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搭建結構良好、分工合理的團隊,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行動,才能提高執(zhí)行效率,確保有力有序有效地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處理急難險重任務,通常是一個大兵團作戰(zhàn)的行動過程,需要各個層級、各個地方、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的人員參與其中。此時,需要組建一個“1+N”的強有力的組織指揮架構——黨政領導掛帥總負責,相關人員整合為若干個工作組,大家分工負責,權責清晰,忙而不亂。組織科學有序,就能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如果組織渙散無力,各自為政,四分五裂,就會導致人心浮動,人人自行其是甚至相互沖突。

  引導能力:有效對外溝通。引導能力是指對社會相關方面積極進行溝通,主動引導輿論,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塑造良好形象的能力。對外溝通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主動引導輿論、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輿論的力量絕不能小覷。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處理急難險重任務,更需要領導干部發(fā)揮引導力,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形成齊心協(xié)力、眾志成城的氛圍。新聞輿論引導是對外溝通最重要的方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chuàng)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全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導致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在全媒體時代,如何與媒體打交道,與公眾溝通,及時主動發(fā)聲,守住紅色地帶、改變黑色地帶、轉化灰色地帶,占領輿論的“主陣地”,贏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是領導干部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功。重大災難很容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媒體報道的焦點。應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輿論關注,統(tǒng)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wěn)定。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