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寶有方 文物安保滴水不漏
作為擁有大量中華文化瑰寶的臺北故宮,其安保措施是怎樣的?周功鑫介紹說:“我們對文物的提取、運送、檢視、測試,都有作業(yè)規(guī)則,操作手冊。比如持拿文物之前,工作人員必須摘下手表、戒指、手鐲等,以免碰觸文物,造成損害,因為有些瓷器就跟蛋殼一樣薄脆。另外,哪些文物持拿時需戴手套,哪些又不能戴手套,這都有規(guī)定!彼e例而言,比如持拿紙張,就必須戴手套,持拿牙雕就不能戴手套。這些工作人員都經過長年訓練,對操作規(guī)程的每一步都十分熟稔。
此外,她還指出,文物從匣子里取出來,放到桌上,都會用毛氈鋪墊,之后,文物只能在桌上水平移動,不能再提起來。文物修復或者保養(yǎng)需要上儀器時,都會事先用一個復制品進行各種測試,之后,才會把真的文物放上儀器,這當中的每一步都必須十分謹慎,做到萬無一失。
周功鑫院長向記者透露,館藏的文物雖價值連城,但并未給它們上保險。道理很簡單,“因為雖然你保了險,但是壞掉還是壞掉了,只是賠你這個錢而已。很多文物的價值無法估量,要了這個錢又有什么用?”
她介紹說,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不會對文物進行保險。因為文物保險的費用非常之高,不如把這個錢拿來做安全措施和人員的培訓。
文物“活化” 創(chuàng)意帶動新活力
文創(chuàng)衍生產品的開發(fā)是臺北故宮文物“活化”的一大內容。位于正館一樓的文創(chuàng)商店里人流不斷,售賣融合著“故宮元素”的復制畫、文具、服裝、飾品、工藝品等眾多品種的禮品。周功鑫告訴記者,衍生品開發(fā)有4000余種。
“博物館作為文物精華寶庫及教育推廣場所,正為文創(chuàng)產業(yè)提供了最佳養(yǎng)分,透過文創(chuàng)系列活動培訓各界優(yōu)秀團隊,將‘故宮元素’融入各創(chuàng)作領域,并建置后續(xù)相關發(fā)展機制,以活化培訓成果”。周功鑫說。
“活化”的還有休閑餐飲。 “三希堂”位于臺北故宮正館的四樓。說是餐廳,其典雅氤氳的文人氣息不如說是茶館更恰當!叭L谩比肟谔帞[放著乾隆時期的書畫器物復制品,走進餐廳一眼就能看見四庫全書!叭L谩敝^,源于乾隆皇帝位于北京故宮養(yǎng)心殿西暖閣的書房,收藏著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及王珣的《伯遠帖》,三帖為稀世珍寶,乾隆因此題稱“三希堂”。眾所周知,《三希堂法帖》中最著名的《快雪時晴帖》現藏于臺北故宮,與藏于北京故宮的其他兩帖已分隔六十余載。
置身于乾隆時期的典藏氣息中,一邊品啜好茶,一邊吃著地道的臺灣美食,伴著書香雅樂,體味著設計者將飲食空間從傳統(tǒng)文化過渡到現代生活的良苦用心。
看似殿堂,實際更像多功能的文化生活區(qū),除展覽外,臺北故宮提供著游客休閑、約會及消費的多重選擇。臺北故宮,始終在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互動娛樂 讓年輕人親近文物
“年輕人喜歡動,而文物都是靜態(tài),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到博物館來?”周功鑫說,臺北“故宮博物院”針對這個問題,有意識地讓展出更具活力和娛樂性,來吸引年輕人。
臺北“故宮博物院”從2008年11月推出“周末夜藝文表演活動”,藝文表演包括音樂、舞蹈、戲曲、民俗技藝等,任何演出團體經過申請后即可每周六晚間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廣場免費演出。該活動很受年輕人喜愛,目前已成為臺灣藝文表演、交流的優(yōu)質舞臺及象征指標。
活動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共舉辦100多場,總計吸引20多萬觀賞人次,為靜態(tài)的故宮展覽覆上活潑生動的表演氛圍。
囿于文物保存因素,年代久的名家書畫至少每3至4年才能輪替展出。為此,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全新的書畫多媒體室,透過數碼電子視訊等高科技手段,實現觀眾動手跟名畫互動,觀眾可以觀看細部、翻頁、卷畫等,突破實體展示的藩籬,看到更深、更廣的書畫面貌,深度呈現名畫之美,建立博物館觀眾主動學習的嶄新模式。
“藏品是博物院的心臟,教育是博物院的靈魂!敝芄稳缡钦f。她從2008年就提出一個口號,要“形塑典藏新活力,創(chuàng)造故宮新價值”,如今,在她的推動下,從點滴可見,臺北故宮更具活力,也更具價值。
[責任編輯:焦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