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一意謀“獨”反激“疑賴”聲量 臺灣人心思變

2024-12-19 09: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字號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一意謀“獨”反激“疑賴”聲量 臺灣人心思變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各方矚目的“2024上海臺北城市論壇”歲末登場,一年一度的城際交流由臺北做東,上海市代表團成行實屬不易。支持與反對舉辦者在島內角力,綠營與“獨派”及至最后一刻仍極限施壓,折射臺灣內部過去一年撕裂加劇。

  上臺至今,賴清德當局不斷拉高謀“獨”態(tài)勢,多次講話公然挑釁兩岸關系;但其出格言行難掩內部各項施政效果不彰,尋求所謂臺灣問題“國際化”遇阻。伴隨“疑賴”聲音愈強,臺灣民心正悄然生變。

  一意“獨”行難擋兩相情愿

  年初起,民進黨當局大肆紀念、美化荷蘭殖民的所謂“臺南400年”,對鄭成功誕辰400周年置若罔聞,即便“紀念”也是將鄭氏復疆建臺以“來臺”二字代替。

  將“開臺圣王”歪曲為“外來者”,一如民進黨施行多年的“臺獨史觀”所推崇、形塑的“多元文化”,割裂兩岸歷史聯(lián)系。賴清德上臺,新瓶裝舊酒,給“臺獨”論述添了所謂“新意”。

  包裝“中華民國”、行“臺獨”之實,是島內人士對于賴版“新兩國論”的概述。包括“5·20”講話、“雙十”講話在內,他用華麗辭藻描繪臺灣前景的海市蜃樓,對改善兩岸關系既無誠意也無善意,反而給臺海和平穩(wěn)定造成危機。

  年末,民進黨當局“去中”又出新招,下令修改軍校課程,以“世界歷史”取代“中國現(xiàn)代史”。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鐘厚濤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綠營政客這是無視“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一部分”的事實,極盡所能“頌殖”“媚日”,為“臺獨”提供理論支持。

  雖一意“獨”行,但擋不住的是兩岸年輕群體的熱烈互動,有助于兩岸相向而行的積極因素也在此間積累。

  隨著“小紅書世代”在臺灣聲量上升,青年人相互理解乃至雙向互通,正于社交媒體實現(xiàn);ㄉ4月發(fā)生強震,溫暖于線上傳遞,良善互動在海峽間一時蔚然成風。

  線下,是大陸高校師生團訪臺的另一股“旋風”。馬龍、楊倩們讓島內體會久違的交流氛圍,輿論感嘆“恍若兩岸關系從未陷入谷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任冬梅認為,中華文化涵養(yǎng)兩岸民眾成長,青年人之間的可愛互動,一句“去中”難以阻擋。

  “疑賴”加劇折射人心浮動

  賴清德、蕭美琴組合在1月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勝出,民進黨得以繼續(xù)執(zhí)政。不同以往八年,在野力量于立法機構形成優(yōu)勢,有力牽制賴當局施政。

  一年來,臺灣政壇怎一個“亂”字了得。民進黨“自己當家、自己鬧事”的劇本在議場內外上演,結果多是狼狽收場。

  分析人士認為,該黨表面“勝選”,實則暗藏深刻危機。“5·20”以來,賴清德既要全力處理民進黨過去執(zhí)政累積的民怨,也須直面黨內黨外政治力量的掣肘。

  半年多后,民調機構針對當局施政的各項評估指標均在下降,連親綠機構數(shù)據(jù)都顯示賴本人“聲望”下跌,對其施政表達不贊同的受訪者高達43%。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曾于年中一場研討會上指出,受制于當前局勢,賴清德及其團隊勢必會在任期內延續(xù)“斗爭”風格。

  一如學者所料,“斗”在島內媒體評選的臺灣年度代表字中位列第二;加上第一、三名的“貪”和“騙”,混雜負面情緒的漢字反映出全年的人心浮動。

  “貪”字當頭,對賴清德而言更是諷刺——與賴分屬黨內不同陣營的綠營要角接連“落馬”,民眾意識到賴上任時主張的“打貪”淪為了整肅異己的政治工具。

  政治爭斗不止,民生困境無解,臺灣“舊缺”未愈、“新缺”又至。臺媒總結的“新缺”在此前的缺電、缺人才之外,再增缺基礎建設、缺解決兩岸緊張情勢的能力等。

  “疑賴”聲量加劇不僅肇始于內部,11月,對所謂“挺臺”態(tài)度不置可否的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tǒng)選舉,消息傳來進一步加劇民間對民進黨長期“倚美”政策的質疑,“疑賴”衍生為“疑美”。

  華中師范大學臺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濱對中新社記者說,許多臺灣人已看清,無原則、無底線迎靠美方,導致臺灣民眾的利益福祉被犧牲。正是民進黨政策使然,才讓臺灣陷入如今困局。

  2024年,民進黨變本加厲地“謀獨”和“去中”,然而島內民心思變:人們不愿再被“同島一命”的說辭綁架,繼而對“臺灣前路究竟在哪里”產(chǎn)生更加獨立、務實的理性判斷。(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