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礁”就是海峽對岸的白礁慈濟宮,位于龍海市角美鎮(zhèn)白礁村,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十一是鄭成功率師登陸臺灣的紀念日。當天,由花車和歌仔戲班組成的謁祖行列就會聚集在臺南學(xué)甲慈濟祖宮,一起前往頭前寮將軍溪尋根謁祖,遙拜海峽對岸的龍海白礁慈濟宮,同時高誦“上白礁”祭文!吧习捉钢]祖祭典”延續(xù)300多年,從未間斷。
“白礁”就是海峽對岸的白礁慈濟宮,位于龍海市角美鎮(zhèn)白礁村,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宏偉巍峨的皇宮式建筑規(guī)模、古色古香的藝術(shù)格調(diào),以及常年旺盛的香火供奉,令其有“南方故宮”之稱,也是大陸首批涉臺文物。
保生大帝俗名吳夲,出生在白礁村的他,從小便立志發(fā)奮學(xué)醫(yī),后來救死扶傷不計其數(shù)。相傳宋仁宗的母親曾患重病,久治不愈,只好在民間廣征良醫(yī)。浪跡江湖的“赤腳大仙”吳夲揭皇榜治惡疾,仁宗欲封他為御史太醫(yī),吳夲婉言謝絕:“吾志在拯救蒼生,榮華富貴非我所愿!比首谕炝舨蛔。头馑麨椤懊畹勒嫒恕。吳夲去世百余年后,南宋高宗皇帝聽聞他曾治好老祖宗的病,于是便特命使臣前往督工,在吳夲故鄉(xiāng)白礁村龍湫庵原址重建了一座雙層宮殿式廟宇,賜名白礁慈濟宮。
明朝末年,鄭成功帶兵東渡收復(fù)臺灣。當時白礁鄉(xiāng)的300多名青壯年組成先鋒軍,隨鄭成功渡海驅(qū)逐荷蘭侵略者。出征前,將士們紛紛到白礁慈濟宮包上一撮兒香灰,帶在身上祈求神靈保佑,并將宮里另一尊保生大帝神像(即“二大帝”)請上船頭,隨軍東渡。農(nóng)歷三月十一,鄭成功軍隊在臺南學(xué)甲鎮(zhèn)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部分將士在此定居,并建“學(xué)甲慈濟祖宮”供奉保生大帝神像。為了讓后世“不忘白礁鄉(xiāng)”,學(xué)甲慈濟祖宮前面還特意地建造了一座白礁亭。這座學(xué)甲慈濟祖宮便成為后來臺灣各地祀奉“保生大帝”廟宇的開基祖廟。
1928年,臺灣歌仔戲班“三樂軒”不愿當亡國奴,千里迢迢到對岸白礁慈濟宮祭祖,并于農(nóng)歷三月十五保生大帝的誕辰紀念日,首次在大陸白礁慈濟宮前上演臺灣歌仔戲,自此拉開了臺灣歌仔戲在閩南地區(qū)流行的序幕。翌年,臺灣青年謝和美在臺南學(xué)甲慈濟宮《沿革碑記》上刻上“我臺人士祖籍均系中國移來”的字樣。這塊《沿革碑記》于1929年“上白礁”祭奠前夜被豎立在學(xué)甲慈濟宮里。
明末至今,保生大帝在臺灣的分靈廟發(fā)展到300多座,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臺南學(xué)甲慈濟宮和臺北大龍峒保安宮。1989年,臺灣保生大帝聯(lián)誼會第一屆會長周大圍先生率著臺灣數(shù)位信徒,從香港轉(zhuǎn)機到白礁,開創(chuàng)兩岸自1949年分割以來臺灣信徒回鄉(xiāng)祭拜保生大帝的先河,并組織募捐重修白礁祖宮。白礁祖宮為感謝周大圍先生做出的貢獻和血脈之情,在其去世后,專門立一個塑像在宮里,供后世景仰。
2008年11月16日,龍海市舉辦了首屆保生大帝文化節(jié),臺灣各地200多家保生大帝廟宇代表,與大陸各地信眾代表上萬人齊集白礁,追思先人,共同弘揚保生大帝文化。近年來,兩岸慈濟文化交流往來日益活躍,每年到白礁慈濟祖宮進香的臺灣朝圣團都有幾十個,而海峽對岸的“上白礁謁祖祭典”也是年年不斷。
本報記者 陳夢婕
通訊員 王和春 胡勇欽 李勝武文/圖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