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wǎng)4月4日訊 今年的清明節(jié)來臨之前,李長榮終于完成了父親的遺愿,從寶島臺灣來到山東高唐,回鄉(xiāng)祭祖,告慰先人。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對于已故老人李曰東來說,余光中的這首詩,道出了他一生的牽掛。自16歲離家來到臺灣,故鄉(xiāng)就成了他魂牽夢縈的遠方,暮年兩度歸家,鄉(xiāng)愁更加濃烈,臨終前的遺愿,是希望子女也能回到那片他生活過的故土,尋訪血脈至親,在祖輩長眠的土地上,續(xù)寫海峽兩岸的情緣。
李長榮在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與親人相逢。(中國臺灣網(wǎng)發(fā))
今年三月,春寒料峭里,帶著父親的遺愿,李長榮輾轉來到了高唐,在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他的尋親之路在見到堂弟李長貴的那一刻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親人的相逢如同一縷春日暖陽將那些塵封多年的記憶輕輕晾曬,讓往事又有了溫度。
少時離家老大回
花甲之年,“李家小七”首歸故土
李曰東的具體生年,李長貴已經(jīng)記不太清了,父親家中孩子七個,李曰東排行第七,論輩分是李長貴的“七叔”,在16歲那年遭遇“抓壯丁”被裹挾充軍,從此遠赴臺灣,與家鄉(xiāng)斷了聯(lián)系。直到1984年,一封從徐州轉來的信件,帶來了李曰東的消息,這才重新有了聯(lián)系。
昔日信件。(中國臺灣網(wǎng)發(fā))
此后,海峽兩岸的雙方常常以信件聯(lián)系,每次寫信都是由李長貴的妻子單樹英執(zhí)筆,如今時隔多年,她依舊能夠準確地念出那一長串的收信地址;ネㄐ偶哪切┠昀,李曰東曾無數(shù)次地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但卻一直沒能尋到合適的歸鄉(xiāng)時機。
洶涌的思念只能靠筆墨傳遞,但家鄉(xiāng)的召喚始終催促著游子的腳步,直到1988年的春天,一聲久違的招呼在鄉(xiāng)村的田野里響起。“我們沒有任何準備,他從濟南搭車回來,找到陳堤子村,到了村口一下車就招手喊‘我是李家小七,我是李家小七’!眴螛溆⒒貞浿敃r的情景,舉起手臂揮動,模仿著李曰東當年歸鄉(xiāng)的樣子。這一年,李曰東已經(jīng)六十歲有余,但在單樹英看來,七叔那種終于歸家的歡欣雀躍,仿佛仍像個孩子。
彼時的李曰東想不到家鄉(xiāng)的變化如此之大,當年破落的小土房早已看不見,他從村口一路打聽,村里的人也一個接一個往李長貴家中送信,等到雙方終于相見時,李曰東已經(jīng)走到了自家的大門口,和李長貴的父親兄弟相見,沒來得及進屋便落下淚水!40年沒見了,俺叔和俺爹抱著在院里哭,俺叔跪在了地上,說不出話來!崩铋L貴說。
1988年,李曰東首次回家留念。(中國臺灣網(wǎng)發(fā))
花甲之年重回故土,李曰東心情激動又開心,單樹英記得,他把村里的同齡人都叫來了家中,熱熱鬧鬧地開了十桌席面,完成了當時的一個心愿。
攜子二度歸家
未曾想竟成“最后一面”
此次歸家又返回臺灣后,李曰東和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愈發(fā)密切。距離的遙遠擋不住血脈相連的親緣,家鄉(xiāng)的土地上承載著割舍不下的思念,1996年,李曰東帶著自己的長子,再次回到了高唐。
1996年,李曰東二次回家留念。(中國臺灣網(wǎng)發(fā))
“當時我在村里上小學,老師突然跟我說‘玉娜你回家,你七爺爺回來了’,我一路跑著回來,七爺爺抱著我親了又親,好久都不撒手!边@一年,李長貴的女兒李玉娜9歲,他記得,家里為了迎接七爺爺回來,還特意買了一個就餐用的茶幾。恰好李曰東帶了相機回家,飯桌上定格下了一張彌足珍貴的團圓照片,李玉娜指著照片說:“這里是我,這里是我哥,這是我七爺爺,俺七爺爺一定要我們兩個坐在他的兩邊,說是他的左膀右臂!
再次回家的李曰東,親自為家族里已故的三位先人立了碑,盡了后輩的孝道?烧l都沒有想到,永別和分離就這樣悄然來臨。
2018年,一個普通的日子里,因受傷住院剛剛返家的李長貴想著給七叔打一個家常電話,沒想到,卻聽到了七叔在臺灣過世的消息。悲傷之余,電話里雙方并沒有交談過久,可過了幾日,再次撥去電話時,這個號碼卻再也沒有接通。
單樹英稱,按照習俗,七叔過世的時候,隨身物品包括和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方式都被焚燒了,后來孩子們舉家搬遷,房子成了空房,電話成了空號,而此前見過面的七叔長子又因病早早過世,種種因素導致了這份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聯(lián)系被不幸切斷!拔覐2010年買了手機后號碼就沒換過,就是怕他們找不著,怕他們打電話打不通!崩铋L貴遺憾地說。
父親臨終留遺愿
漂泊子孫回鄉(xiāng)尋根
時間一晃就來到了今年,3月16日上午,當李曰東次子李長榮帶著家人出現(xiàn)在高唐縣公安局尹集派出所的接待大廳時,這場歷經(jīng)三代人的聚散離合,終于快要迎來久違的大團圓。
這是李長榮第一次來到大陸、來到高唐,這時的他,是和當年父親首次回家差不多的年紀。故鄉(xiāng)早不是往昔的模樣,未曾謀面的親人不知究竟在何方,憑借著一個殘缺的老地址,他們不敢有太大的希望,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來到派出所,希望民警能夠相助。“父親臨終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們能回到老家、找到親人,能站在祖父母的墳前獻上一束花,磕上幾個頭,告訴他們漂泊在外的子孫,從未忘記過根之所在……”派出所里,李長榮誠摯地說。
海峽兩岸一家親,同宗共祖脈相連。已故人的惦念、李長榮的執(zhí)著深深打動了民警,他們下定決心,要幫其圓祭祖尋根夢。
長時間以來。李長榮尋親無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地址的模糊不清,但這個難題對于扎根本地的民警來說卻并不難解,無論信息多么破碎零散,只要有一根線在,他們就能找出想要的結果。
派出所副所長張光昭在對相關信息進行認真梳理后,很快發(fā)現(xiàn)了關鍵點:“他們的父親原籍張莊鄉(xiāng)陳堤子村,但張莊鄉(xiāng)在20多年前就被撤銷了,部分鄉(xiāng)鎮(zhèn)劃分到人和街道辦事處,部分劃分到尹集,陳堤子就歸到尹集了,這個村整體搬遷到金堤社區(qū)樓上了!
目標已經(jīng)有了,親人越來越近了。但由于年代久遠,很多村民都沒有印象,經(jīng)過多方的走訪打聽,查詢戶籍信息,終于有一位年長的村民回憶起多年前村里確實有一戶李姓的人家,家中有個孩子年少外出好像沒回來過。根據(jù)姓氏和輩分,警方確定了李長貴是李長榮的堂弟無疑。
民警幫助,老兵遺愿終償
闔家團圓,牢系兩岸情緣
此時距離李長榮前來求助時間并未過去多久,當民警帶來這一消息時,為尋親疾馳兩千公里的遙遠距離立馬縮到了近在眼前的不過幾公里,原本無甚希望的尋親之旅結束得圓滿順利,這讓李長榮又驚又喜。為了盡早了卻父親的遺愿,李長榮在電話里告訴李長貴想先去墓地再回家中,兩人定好了在墓地相見。
考慮到李長榮一行人初來乍到并不熟悉周圍的路,民警便將他們送達墓地,親眼見證了這一家人跨越60余年的相見,將這段失聯(lián)6年的親情重新牢系。從未謀面的一家人雖初次相見,但親情觸達的一瞬,在各自蒼老的面容里都看到了久違的熟悉感,雖然泣不成聲,但也是笑著流淚!案吲d的不得了,這是老人家的根,雖然以前沒見過,但是心是骨血相連的!眴螛溆⒄f。
為表達對民警的感謝,臺胞贈送錦旗。(中國臺灣網(wǎng)發(fā))
由于時間緊迫,短暫的兩日團聚后,李長榮一行人便又匆匆返回臺灣。為了表達對民警的感謝,返臺后,他們特意寫了一首詩,讓李玉娜幫忙做成了一面錦旗,3月22日,送到了尹集派出所。這首七言絕句,承托著一份夙愿而來,帶著一份圓滿歸去,留下一腔歡欣謝意。
手機里大團圓合照。(中國臺灣網(wǎng)發(fā))
李玉娜的手機里,存放著大團圓拍下的許多張合照,那些老少同歡的和和美美被定格在鏡頭之中,放在消息頻發(fā)的微信家庭群聊里被每個人反復觀看,照片上緊緊依靠的兒孫們笑容燦爛,那是父輩的心愿終得所償。(中國臺灣網(wǎng)、聊城市臺辦聯(lián)合報道)